藏品赏析>“大觀-臺北故宮博物院經典書畫複本展”展品赏析— — 古木寒泉图

“大觀-臺北故宮博物院經典書畫複本展”展品赏析— — 古木寒泉图

发布时间:2020-03-25     浏览次数:2969次     文章来源:界首博物馆

文徵明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他的画,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

t010914abd5470bfae5.jpg

文徵明的画法除学元人以外,也追踪五代和北宋,他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005YIagnty72bvuaMs800&690.jpg

此幅作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为文氏80岁高龄所创作。文徵明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很深,山水、人物、花鸟皆精。他吸取了沈周的粗笔画法,同时也善用细笔,故有“粗纹”、“细纹”之称,《古木寒泉图》属于“粗纹”作品。

该画描绘了仲秋季节山林景色。远处即为此画的背景,高山峻岭赫然在目。岩崖险峻,凌云古松迫人眉勺。画幅左侧,有一松一柏,相傍而生,树干挺拔直上,伸展至画面上端,顶天立地。柏树树干粗大,树皮呈鱼鳞之状,枝叶纷披,丫权四出。松树树干相对较细,但树干曲直,参云直上。画幅的下端为坡石,坡石间长有数棵古柏,盘根勺曲,树干相互交错在一起,显得浓密紧迫,几无余地可寻。忽于绝高处山坳间飞泉一道,像一道宽阔的银色帛布飞奔直泻,水珠四溅,荡然汇流山下的一泓潭水。作者借松柏绘出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凉境界。超大超长的松柏占据了画中的大部分尺幅,松树参云直上,两干并伸,柏树则老干纷披,枝杈四出,像要挣脱捆绑似的,这样的松柏唯高山劲风、气候恶劣的环境中才有,隐喻着士大夫倨傲不驯的性格,不怒不怨,没有半点柔弱的姿态,颇具个性色彩。此图满幅布局,塞地漫天,水墨用笔粗健,鲁莽不平,深雄险峻,气势磅礴,其精力之充沛,神气十足,反胜盛年。




此图在表现技巧上颇具匠心,采”高远”构图法,并根据窄长立幅的特点,将前后数层景物尽收于图。通过对天宇、山石、瀑泉等处的留白不皴或少皴,使整个画面结构于复杂严谨中又疏秀虚灵,把观者的视线引入层层幽境,使观者忽如身临其境之感。此画笔墨精到劲健,做到了细而不纤弱,密而不杂乱,勾、皴、点等笔笔都交待得十分清楚,真正做到了笔不妄发,墨不妄施,笔笔都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 

这作品是文征明八十岁时所绘,当中也可看出他晚年对衰老最后的抵抗,在《古木寒泉图》中,文征明把自己的思想用极淡的水墨作微妙的变化,通过枯木、岩石和山水的表现,不问及他的周围和背景,集中在近乎空荡的平稳的空间之中达到所谓“自然界经常充满真实”,“完全的物象是被空间环绕而生的”的思想境界。

文徵明到临死之前仍是精力充沛的画家,他晚年作品和思考性的作品多广传于世。





图片、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