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动态> 界博新闻 >界首市文物管理所(博物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界首市文物管理所(博物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5-07-03     浏览次数:3079次     文章来源:界首博物馆

界首市文物管理所(博物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5—2020)

                                                

 界首市博物馆成立于2008年5月2009年12月31日正式外开放,是一座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5227件,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物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为主要特色,界首地区文物收藏、研究、教育中心为国家AAA旅游景区、安徽省爱国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为进一步明确界首博物馆文博事业方向和目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步伐,激发可持续发展活力,推动界首文博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新颁布的《博物馆条例》相关内容和《界首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总体思路,结合我馆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7—2021年。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以优化提升服务为目标,奋力抢抓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机遇,准确把握界首博物馆发展了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方位,打牢基础,突出特色,优化创新,努力开创博物馆发展新局面。

主要任务

(一)、完善博物馆场馆建设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历史、经济、社会进步的形象标志。界首市博物馆自2009年建成五年来,共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接待市级以上团体数千余次,身受社会各届人士欢迎,在传播先进文化社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次受到参观和领导的好评,已成为我市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面对博物馆事业未来发展趋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所带来机遇和挑战,必须要有超前眼光适应时代发展,目前,我市博物馆位于界首市文化活动中心内,与文化馆、图书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一综合建筑,从发展空间上看现有馆舍规模、面积、档次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风险单位安防标准不能达标,必将会制约着今后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积极配合市政府做好颍南新区博物馆重建工作,建设一座成为界首市标志性建筑之一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成为体现现代化风景名胜新区形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积极申报国家三级博物馆

按照国家文物局发布《博物馆评估标准》和《评分细则计分表》条件,围绕申报国家三级博物馆标准要求,不断完善硬件基础设置,积极开展馆际交流、博物馆下基层等大型公益服务活动,按照三级馆藏品总量达到5000件(套),或者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00件(套)以上标准,重点要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制定十三五文物征集预算方案,积极向社会广泛收集、征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类文物,不断提升博物馆文物收藏、展览档次;同时,依照《界首市博物馆藏品征集方案》,聘请省级各门类文物鉴定专家5成立“界首市博物馆文物征集专家鉴定委员会”,对我馆所征集的文物藏品进行价值认定、评估等工作,做到文物征集安全有保障,

 “十三·”期间,力争使我馆尽快进入“国家三级馆”行列。

(三)、开展博物馆对外馆际交流合作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社会公众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不断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方式,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提升博物馆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与省内外博物馆加强馆际交流合作,依托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吸引省内外特色展览到我市交流展出,扩大对外宣传,促进博物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每年举办不少于4次的各类精品交流展览活动,进一步深化博物馆馆际交流,同时,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界首彩陶资源优势,不断推动界首彩陶文化到省内外交流展出,通过向全省甚至全国引进、推出、共同交流合作展出平台,提升界首博物馆和界首彩陶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积极推动民办博物馆和基层展馆发展

根据《博物馆条例》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到2020年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明显提高,实现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要求。结合我市现拥有人口77.2万数字比例算,未来我市应再规划建设2座综合性博物馆,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出台鼓励政策扶持、推动社区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建设,建立社区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分支展馆,重点抓好乡镇博物馆基层展馆示范点建设,十三·五期间,计划建立扶持1-3座民办博物馆和基层乡镇分支展馆。形成以市级综合博物馆为主体,带动民办博物馆和基层分支展馆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逐步建设成具有界首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体系。并结合智慧化城市建设,实施博物馆数字化工程建设,依托博物馆网站信息平台,开发博物馆信息网络、数字导览、藏品管理与信息数字技术支持系统,推动博物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调,逐步建设成具有界首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展览体系,以满足观众的社会互动交流需求,使博物馆的知识传播无限延伸,拓展博物馆知识传播的全覆盖,真正“文物展览活起来”,为阜阳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五)、加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设

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健全文物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完善以政府保护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从以点上保护为主向强调整体保护的转变,建成完备的富有界首地域特色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十三五”期间对全市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完善“四有”工作,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标志规范要求,对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说明按照要求统一制作文物保护标志,同时,重点做好对全市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臧家公馆”和“新阳城遗址”的保护规划,逐步落实、协助市政府对臧家公馆内住户进行拆迁,争取资金对整体建筑全面进行维修恢复原貌;并协助光武镇政府做好新阳城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条件成熟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申报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加大文物行政执法力度

1、广泛宣传动员 营造执法氛围。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等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法律法规,定期公布文物行政执法检查、督察和文物违法行为处理信息,加大对故意违法以及社会影响恶劣的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保护文物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执法氛围和执法环境。

2、积极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巡查。 巡查工作是实现文物行政执法关口前移的有效方法。组织力量对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保护管理情况开展日常检查,加大田野文物保护单位检查力度,完善消防、安防管理制度,建立市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体系,定期组织文物保护员培训,提高业务知识;积极研究制定文物行政执法日常巡查办法,明确相关要求、职责和工作标准,认真落实巡查制度,逐步建立辖区内文物、博物馆单位巡查基本档案,使文物安全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3、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合作。部门协作和区域合作是推动文物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保障。文物行政部门是行政执法主体,积极与公安、工商、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沟通配合,逐步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加强文物行政执法的政策措施,形成文物行政执法协调体系和长效机制,共同研究执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疑难问题,确保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无事故。

七)、组建“博物馆之友”志愿者队伍体系

积极引领社会公益性志愿服务导向,建立“博物馆之友”志愿者队伍。建立博物馆之友志愿队伍不仅可以强化博物馆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职能,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注入无限的后续力量,还可以更好服务社会、服务观众,以期共同发扬社会公益精神,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博物馆近年来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在博物馆参观学习。结合我市博物馆建设实际,由于理念、体制的不足,也面临着人才资源不足的困境,这无疑制约着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而建设博物馆之友志愿者队伍将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博物馆之友志愿者队伍体系,利用发动社会力量,向社会公开招募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员参加志愿活动,来弥补人员专业的不足,提升服务品质,通过志愿队伍体系的建立对博物馆理念、知识、文化进行广泛的向社会传播,从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公益事业中来,更好服务观众、服务社会,在播撒文明的同时,让志愿队伍的理念植根于大众心中,成为市博物馆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真正发挥博物馆最大社会功能价值。

八)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提升文物资源利用水平

根据我国文物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结合我市文物资源分布特点,在不影响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全市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十三五期间,将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通过不同的开发利用措施,打造“四大历史人文旅游区”:

1、打造光武秦汉文化旅游区。依托光武镇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科学合理的将省级文保单位“新阳城遗址”开发为秦汉文化遗址公园,与周围的县市级文保单位“黄古堆”、“刘古堆”、“于古堆”及刘秀公园等历史古迹相结合,形成光武秦汉文化旅游区。

2、打造城区民国抗战风情街(生态博物馆模式)。首先尽早对省级文保单位“臧家公馆”内住户进行拆迁,争取专项资金全面维修,恢复其历史原貌,建立界首名人纪念馆,再以此为中心,利用旧城区改造的机会,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将散落在老城区各处的民国时期建筑,或原址保留或整体搬迁到臧家公馆附近,恢复界首抗战“小上海”时期的历史风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国抗战风情街,

3、打造大黄祭祖文化旅游区。大黄镇大黄庙自古以来有祭祀人祖伏羲氏和女娲氏的传统,当地还流传着与之相关的民俗庙会。以地市级文保单位大黄庙主大殿为中心,恢复重建其历史上的附属建筑,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黄庙会等民俗传统相结合,逐步形成吸引人们烧香祭祖,体味传统民俗的文化旅游区。

4、打造界首彩陶生态旅游区。界首彩陶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上千年的传承历史。为更好传承其传统技艺,发掘其文化产业价值,可依托界首彩陶基地和县市级文保单位田营镇“十三窑”卢窑、计窑遗址,恢复部分古窑址生态原貌,扶植传统生产制作工艺,设立传统制陶工艺体验中心,形成集生产销售、观光旅游和传统技艺体验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区。

九)、加强业务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多类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博物馆业务培训、竞赛活动。“十三·五”期间,培养一支专业化复合性人才队伍,使文博人才队伍更加合理化,高级人才脱颖而出,紧缺人才得到及时补充,青年人才稳步成长。力争“十三五”期间培养一批熟悉文博工作、懂技术善管理,结构合理复合型性人才队伍,使我市文物人才后继有人,争取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业齐全的文物人才队伍。

                               

                                 界首市文物管理所(博物馆)

二〇一五年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