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教育推广>古老釉色如今更多彩

古老釉色如今更多彩

发布时间:2017-09-01     浏览次数:10638次     文章来源:颍州晚报

  彩陶.jpg


  “圈内水汪汪,三年就有两年涝。团起沙河泥,来把红盆烧。红盆走四方,换来米粮度饥荒。”彩陶是界首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彩陶器具上的各种纹饰图案也记载了这里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故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黄河泛滥,有伤痛也有礼物
    黄河曾屡屡改道,曾一度漫过安徽界首,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留下一份独家的礼物:黄河黄胶泥。
    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就是“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
    走进界首市博物馆彩陶专题陈列馆,看到百余件明代、清代等多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据界首市博物馆馆长赵冰介绍,根据不同时代的彩陶作品,可以大致判断出界首彩陶的形成与发展。
    沿着界首的母亲河沙颍河溯流而上,到河流发源地嵩山以北附近,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河南巩县,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研究者们由此认为,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曾受到唐代三彩工艺的影响。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界首彩陶的习俗,圆形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图案。赵冰表示,陶制品造型多以圆形为主,“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起来即为“掏个团团圆圆”之意。

    丰富图案,反映时代风貌
    每件彩陶上都刻有反映时代风貌的图案,读懂彩陶,也是阅读一部关于界首民生的历史书。
    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刻花、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
    在众多记录中,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彩陶作品具有分水岭的意义,界首彩陶经历了一个转型期。
    “以前彩陶大都是民间艺人的作品,从这个时期开始,一些学院派的学者和艺术家也开始关注彩陶制作,丰富了彩陶的器形、纹饰和风格。”赵冰讲述。
    “中阿友谊,万古长青”,一件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彩陶上,刻着这样的字样,这是为了庆祝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而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事件。
    此时彩陶记录的事件,不再局限于民间生活,视野更加宽广,关注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跟随时代的呼吸:红娘子、李铁梅……这些戏剧中的人物陆续出现在彩陶器上,用另一种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非遗传人,免费教授彩陶技艺
    艺术不是躲在玻璃后面的花瓶,其实我们可以与艺术亲密接触。为了让市民亲身感受彩陶魅力,界首市博物馆设立了彩陶体验吧,由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免费传授彩陶制作工艺。
    每周六上午,体验吧都会迎来10位彩陶爱好者,看着黄泥在自己手中变成一件件实用的器具,感受到动手的快乐,非遗文化也能在手手相传中保持生机。
    这周六,就走起吧,找到儿时摔泥巴的快乐。预约电话:2858880/4885808。
  
 颍州晚报记者 魏笑君/文 通讯员 王东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