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教育推广>界首史话 || “小上海”戏苑

界首史话 || “小上海”戏苑

发布时间:2022-07-15     浏览次数:2362次     文章来源:界首博物馆

“小上海”戏苑

郝笑梅

地处豫皖边区的偏边小镇界首,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津浦、陇海两条铁路交通中断,此地成为沦陷区进入内地的第一门户。当时军商麇集界首,人口剧增,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促进了经济文化在战火弥漫中畸形发展,成为战时的“小上海”。

随着界首经济的畸形发展,商业文化、戏剧文化也呈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各种戏园、游艺场林立。京剧、豫剧、评剧、曲艺等各流派名角蜂拥而至,并相互融合发展起来。

一、街头戏剧<<<<

抗战时期,来界首演出的各流派演员不仅带来了各自的传统剧目,还纷纷上演宣扬爱国主义的剧目。1938年初,中国左翼戏剧联盟一支抗日救亡演出队在界首街头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盲哑恨》、《打鬼子去》、《保卫芦沟桥》等话剧。同年4月,皖北十一游击纵队政治部宣传队演出揭露汪精卫投敌叛国罪行,号召群众坚持抗战的多幕话剧《汪平沼协定》。1942年春,大别山抗建艺术社在界首演出反映抗战现实斗争生活的话剧《古城怒吼》、《生死恋》和《名优之死》等。同年国民党第五战区流动话剧团也在界首演出了《塞上风云》等抗日剧目。

二、戏剧舞台<<<<

抗战前夕,界首全境当时只有戏楼7处,分别为玉黄庙戏楼、光武戏楼、大王庙戏楼、乐天居戏楼、攀桂池戏园、天齐庙戏楼、大黄庙戏楼。抗战时期,界首三镇又兴建戏剧舞台14处,分别为民众舞台(现人民中路原市委东侧);明星舞台(现民主街):文化村(现市医院内):新舞台(现人民路烟酒公司处):新兴舞台(现教门街东头):三义剧社(现光明路西头):旋宫戏院(现光明路上):民乐舞台(现附小西侧):顺河戏院(现顺河街上):醒众舞台(现工商银行):第一舞台(现建设街上):易俗社(现河南交通街上):杨子宾戏院(现人民路上):清凉阁(现中州路上)。其中以新舞台建筑最为坚固、明星舞台座位最多,民众舞台最大。各剧种都在一定的剧场演出,新舞台多演京剧,文化村多演评剧,豫剧则常演于明星、民众两舞台。当时戏剧观众多为外地客商,戏园生意兴隆场场爆满,戏剧舞台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三、演员与剧目<<<<

民众舞台始建于1938年,是当时商会会长饶绍周出资建造。创建初因地处偏僻,收入不佳。自1940年,豫剧名角先后来此演出而声名大振。其中花旦以刘玉梅、徐艳云为主,刘以《三上轿》、《蜜蜂记》为拿手戏;徐以《蝴蝶杯》、《八蜡庙》为拿手戏。青衣以阎立品、马金凤、周凤云为主角。阎立品扮相最佳,她不仅把老剧目《抱琵琶》、《吊孝收子》、《凤仪亭》等剧演得绝好,而且还勇于从别的剧种、演员中吸收营养,使自己身段、唱腔等诸方面得以完善。她又排演了一些新剧目,如《冷雪雁》等,此剧揭露了富人不仁不义,有一定进步性。当时观众看此剧,均颔首称好。

另外马金凤、周凤云也是民众舞台的青衣主角。后著名青衣田岫玲亦来界首演出。徐艳琴、毛凤麟、王同秀、徐文德也先后来民众演出。由于演员阵容增强,上座率高。民众舞台声誉大振。这时义务戏也由其它剧园转此演出,每逢演义务戏、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名角也在此演出各自的拿手好戏,民众舞台不仅为这些演员成名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孕育了很多戏曲新作。如毛凤麟的《卖苗郎》、阎立品的《冷雪雁》、《西厢记》、《秦雪梅》等。

明星舞台建于1938年,由河南商人合建,以演豫剧为主其中徐艳琴于此演出最早而且延续时间最久,徐的青衣以《香囊记》、《守湖州》、《忠烈记》等为拿手戏。其他在此演出的红脸王同秀则以《申包胥挂帅》、《赶囚车)擅长,文武小生徐文德在《血涤花》、《守湖州》、《忠烈记》等剧中担任主角。豫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田岫玲在明星舞台演出了樊粹庭先生的爱国剧目《凌云志》、《克敌荣归》、《涤耻血》、《巾帼侠》。她在《涤耻血》中扮演刘芳,其中有段唱词是“金寇肆虐,生灵涂炭,大好河山,百姓生命,要你我努力保持,我愿为国难而死,愿为民族而亡,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每唱至此,引起满场观众强烈反响。名角徐艳琴上演的《守湖州》,其中有段台词亦很受欢迎。每当唱到精彩处,这时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愤斥“汉奸真可恨哪!”豫剧桑派唱腔的创始人桑振君还在此创作了独具风格的“倒卷帘”唱腔,并一鸣惊人。

文化村戏院建于1938年,由夏寅初和一马姓参议员出面集资建造。该戏园以演评剧著称,其中李桂花、鲜灵芝之花旦天真活泼,马凤兰、花艳琴青衣以沉定而博得满堂喝彩。后因评剧名角离去,又转唱京剧而闻名。当时有一张畹华班、一沈美君班。沈美君之武旦,以《十三妹》、《麻姑献寿》、《霸王别姬》为重头戏;沈美霞之青衣,以《女起解》、《凤还巢》等为拿手戏;曾志成之老生,以《追韩信》、《空城记》成名角。1944年京剧名演员金丝猴来文化村演出,终因观众甚多,将楼板压塌后拆除。

新舞台建于1939年,由郭子厚、宋士羽联合当时本县官绅建造。初建极为简陋,后因经济发展于1942年翻建。建成后为解放前界首建筑最为坚固、名角登台最多而享有盛名的戏园。新舞台鼎盛时期,名角荟萃。张畹华班在此演唱,她以《赵五娘坐宫》、《玉堂春》等戏而唱红;张菊隐之须生以《扫松》、《骂曹》为拿手戏:李旭东之老旦、粉蝴蝶之武旦也同时享有盛誉。

1942年漯河的国剧班与本地张家班、罗家班、吕家班合并为服务剧团,每演均受到好评。抗战胜利后,其它戏园相继拆除,唯新舞台仍兴盛不衰。 

新兴舞台建于1939年,由李洪云、马慈甫二人兴建。此园曾上演庐剧、四平调、清音戏等。抗战胜利,外地艺人相继离去。

三义剧社建于1940年,由郭保臣出资建造。早期有曲剧名角杨富德在此演出,越调大宝贝、二宝贝也在此登台。

旋宫舞台建于1940年,著名曲剧演员陈万顺来此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国民党战地流动话剧团在此上演著名剧作家阳翰笙的抗日名剧《塞上风云》和田汉的剧作《名优之死》等话剧,影响很大。

民乐舞台建于1940年,演出多是外地来界的不太出名的小戏班或由民众舞台的“饶家大班”演出。

顺河戏院建于1940年,由当地保长李志献出面建造。抗战时期,由于离新舞台、文化村、民众舞台较近,演出质量、演员名气、营业状况诸方面均不能与之相比。

第一舞台建于1941年,1942年马金凤带密县班第一次来界首即在此演唱,评剧李桂花等也在此上演过《开店》、《珍珠衫》、《赶船》等拿手好戏。

 易俗社建于1941年,由刘兴镇商会会长戴偕五出面集资建造。因处河南岸繁华地带,客商往来,买卖昌盛,吸引了不少外地剧团前来演出,其青衣花旦主角雪兰芳、孙金凤、文武小生刘梅英等在此演出《三休梨花》、《香囊记》、《南阳关》等,著名豫剧演员田岫玲、万里云也来过易俗社演出。

杨子宾戏院建于1941年,由一国民党军官杨子宾建造。常有河南省五区、八区、九区及九女班前来演出,阜南嗨子、凤阳花鼓及四平调也偶来演出。

清凉阁建于1942年,常来此演出的多是不能进大剧场的当地或外地小戏班。

以上戏院的兴建及各演员的演出状况,抗日战争时期的界首戏剧文化于此可窥见一斑。各剧种流派,一批批爱国戏剧工作者,为唤起民众,团结抗日,利用戏剧武器,奋斗在这块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