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教育推广>界首史话 || 红巾军领袖——刘福通

界首史话 || 红巾军领袖——刘福通

发布时间:2022-09-23     浏览次数:1678次     文章来源:界首博物馆


一、生平:

刘福通(1321 年——1365 年),界首县刘兴镇人(该镇原属颍州阜阳县管辖),家巨富,性豪爽,早年入白莲教,广结教友,颇有声誉。

元顺帝时,黄河南徙,泛滥为灾,豫、皖两省边境尽成泽国,人民饥寒交迫,众皆苦之。公元一三五一年,丞相脱脱决定由工部尚书贾鲁主持修治黄河。贾以引黄入淮的建议获准,遂督工挖小黄河(即贾鲁河),自郑州北之花园口引黄河水注入周家口之颍水。是时,颍水势小,河道常年淤塞,流水不通,黄水拦人,难以倾泄,民俗名为“黄泥沟”。

贾鲁乃据情复奏,言及颍河须开掘,加其深阔,以利导流之便。顺帝准之。贾鲁即沿颍河东下,查勘河道。至界首。闻刘巨富,宅跨颍河两岸。南岸是庭院,北岸是花园,中有木桥相通。贾鲁在留住刘家期间曾浏览花园。见有两匹白梅花鹿甚为珍奇,贾欲索之,刘执意不允,贾怀恨在心,遂藉拓宽河道为名,阴谋毁其宅。

公元一三五一年(至正十一年)四月,元人曾发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十五万人,又调安丰戍军二万负责监督。民夫困于劳役,兼迫饥饿,人心怨忿,大起义的怒火,一触即发。

刘福通鉴于当时的公仇私恨,乃蓄意造反,连夜命石工造石人数具,五官四体俱备,唯缺一眼,私下将石人埋于颍河下游河道内,并造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借助传教之便,一时在挑黄河的民夫中,不胫而走,众皆哗然。

未几,贾鲁督工掘河至界首,尽毁刘宅,及至下游,果掘出石人一具,缺一目,背部并镌有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字样。民众及挖河民工以为应谣,造反乃天意。刘福通即揭竿而起,一呼百应,竖起了第一面反元大旗。因其众均裹红巾为号,故称“红巾军”。

刘福通英勇机智,高瞻远瞩,胸怀阔大,亲率数十万大军,先后转战于安徽、河南、山东、河北数省,动摇了元人的统治,给明朝的建立奠下了基础。

公元一三六三年(至正三十三年)汴梁失陷,刘福通与韩林儿退守安丰(今寿县)。不久,张士诚派将吕珍围安丰,韩林儿告急于朱元璋,朱元璋率师往救。1365年,刘福通溺死子滁瓜。从起义至事败牺牲时止,先后历时十五个春秋,我们从整个斗争过程中,认为刘福通所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功绩不让陈涉;许多地方还应多于洪武而无不及。可惜史笈记载既难窥全豹,也多疏漏,很难完全恢复英雄的杰出形象。至今仍为历史上的一件憾事。


二、胜迹:

1、刘福通故宅遗址:原址坐落在界首县刘兴镇西刘营碑楼街北首高台上,至今地面上的建筑,早己荡然无存。刘家后人在挖土建房时,仍不时掘到早年的房基。“文革”期间,修翻水闸时,曾掘出石狮、石人各一个,据说即为刘宅遗物(现存故宅遗址附近)。

2、刘福通花园中的古松:据《界首一览》(1944 年版)记载刘福通花园(今之皂庙)内,有一天马行空古松,枝叶繁茂,三十华里外即可见如天马在空中飞行然,当时皆称之为 “神松”。一九三零年为冯玉祥部肖之楚师长购伐之,与其母作寿木,于今景物皆非矣。

三、附注:

刘福通是何地人?争议很大,史书记载,只说刘福通是颍州人,没有讲清到底是颍州什么地方人。我们说他是界首县刘兴镇人有如下几点依据。

1、刘兴镇仍住有刘姓后人。我们召开刘姓老年人座谈会,他们仍能追忆起义原由,以及宅基地址情况,据他们说一九五九年曾将刘氏家谱交给当时修志人了。后来由于人员变动及政治运动,被遗失。

2、一九四四年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 《界首一览》,曾载有刘福通起义造反的条目。按当时刘兴镇即属颍州阜阳县管辖,后来行政区划变动,刘兴镇才划归临泉县,解放后,一九五三年始划归界首县管辖。

3、 太和县志曾载有:刘福通起兵反元,太和人民大都响应,参加红巾军。一三五二年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率十万大军驻扎太和,镇压起义军,通过反复斗争,太和人民死亡殆尽,存者不过二百户。

元史记载有沈丘县(即今之临泉县)察罕帖木儿(本蒙古人,曾祖阔阔台,元初随大军收河南,遂家沈丘)因是元室功臣后裔,颇有势力于地方,当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时,察罕帖木儿曾组织地主子弟, 号称 “义兵”,专与红巾军作对,刘福通多次受挫于察罕帖木儿。

根据上述史实记载,围剿刘福通红巾军的也先帖木儿驻扎太和(西距界首 60 华里);察罕帖木儿起兵于沈丘(今之临泉县北距界首45华里)。都在界首周围,故推断刘福通的家居界首县之刘兴镇比较可靠。

此文撰写于上世纪80年代